【情緒教養】和孩子一起學習與情緒共處

在校門口看到學生放學後,見到家長就迫不及待的分享在校點滴,拉拉雜雜的說了很多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些家長會問:「親職教養文章常說我們家長不要還沒聽完小孩分享就評價指責或說教,那些文章常說可以回應孩子分享時的情緒,到底要怎麼做?每次聽到孩子在生氣抱怨,我自己也會很煩,叫他不要生氣,他又跟我說我不懂他的心情,到底該怎麼做啊?」

每天孩子放學回家,家長聽孩子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這是很棒的!如何在孩子分享的第一時間回應孩子情緒,引導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以及轉化事件中的負向情緒?跟家長分享這張【情緒童伴圖】。


百祥臨床心理師設計這張圖,協助孩子認識情緒。

       [圖檔/蔡百祥臨床心理師設計製作]


心理師提到,什麼是情緒呢?「情緒」是一種主觀經驗的組合,包含了「臉孔表情」、「生理反應」、「心理感覺」、「內在思緒」和「外顯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例如:生氣可能會有「氣噗噗的臉」、「頭很緊、看不太清楚、心跳加快」、「心理有把火的感覺」、「想要罵人的想法」、「用力關門的行為」。


同蔡心理師所述,是不可能沒有負向情緒的,避免告訴孩子生氣是不好的,和孩子一起學習與負向情緒和平共處、找到方法調適可能才是長久之計。


圖片徵得原作者同意分享,相關親職教養文章詳見 情緒童伴圓(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網頁


關於情緒教育相關文章,可參考《親子天下第118期專題內容。